中国农大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政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李凌)在中国农业大学,课堂上听志愿者讲述奥运的精彩,课外做志愿者体会奉献的快乐,已成为很多新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这是中国农业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正在积极探索的一项举措。这一举措的出台,缘于北京奥运志愿行动的启示。

  在今年的奥运会、残奥会中,中国农业大学是摔跤比赛、坐式排球比赛场馆所在地,学校共有200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比赛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通过服务奥运,丰富了人生阅历,增长了才干。这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看到志愿行动所蕴含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利用奥运志愿行动的宝贵财富,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这成为学校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该校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副教授张晓红。

  按照农大思修课的课程设计,志愿服务部分将包括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6个学时的实践课,要求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在上完志愿服务理论课后,自行联络公益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并完成相应的社会调查。在学期末,学校将统一组织总结汇报,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汇报实践收获,并根据班级的总体表现,获得志愿服务部分的成绩。

  10月22日,第一堂理论课在中国农大开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志愿服务的魅力,学校专门邀请了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现身说法”,并播放了志愿者服务奥运的视频,直观地展现了奥运志愿者的苦与乐。一名学生说:“这堂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奥运志愿者和志愿精神,我要投身志愿服务的洪流,在志愿行动中成长、成才。”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班的服务对象是位于顺义的太阳村儿童教育慈善中心,每次志愿服务往返都得花上五六个小时,但是大家都觉得很快乐。”试验081班的徐子健说,“那里的孩子需要心灵上的关怀,我打算看一些心理学书籍,以便更好地与他们交流。”

  “开设志愿服务思修课只是一个开端,最终的目标在于逐渐培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习惯,并通过志愿服务成长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张晓红表示,在总结今年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她将面向全校开设志愿服务选修课。

上一篇:每日传真     下一篇:为候鸟安个家